理解现代化工业应该思考的五个问题

2021/1/11 0:22:18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营销与管理  文章地址:http://yunrun.com.cn/community/3542.html

谈到现代化工业,我经常批评某些专家胡说八道。我想了一下,他们胡说八道的原因是:只会写论文,不懂现代化工业。那么,什么叫懂现代化工业?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思考一下。于是,罗列出几个要点,不一定全面、理解也不一定到位。

1、效率

现代化工业最基本的特征就是生产力水平高。或者说,生产效率高。为了提高生产效率,技术上几乎无所不用其极:高温、高压、高功率、高速度、大容量......很多技术创新,都是为了进一步提高这些指标用的。

现代化工业是持续改进的结果。技术创新难免“路径依赖”。也就是说,必须在原有的基础上发展,而不是重起炉灶再搞一套。从另外一个起点起步的话,困难将会非常大、时间也很长,一般的企业很难做。高校的一些“创新”难以转化,就是这一个原因。


2、安全与稳定

如果把提高“效率”比作踩上技术发展的“油门”;提高安全和稳定就像给技术发展装上“刹车”。

技术指标发展到一定程度,必然遭遇到瓶颈。这个瓶颈往往就是安全与稳定性相关问题(也许是环保):指标再发展下去,安全与稳定会变差、以至于不能容忍。


这样,安全和稳定变得非常重要:安全问题是容易发生的事情;而解决安全稳定问题,往往就能促进技术指标的上升。所以,在现代化工业中,与安全、稳定相关的创新非常多。另外,凡是对安全、稳定有影响的技术,或者技术本身的安全稳定性不过关的技术,都很难被现代工业所采纳。为了保证安全和稳定性,工业宁可牺牲效率、牺牲技术进步的速度。


3、管理与技术

如果把技术比作“车子”,管理就相当于“司机”。

谈到现代化,人们经常只关注技术。其实,没有现代化的管理,就没有现代化工业。我经常讲“管理定义技术的边界”。从某种意义上说,管理决定了安全、稳定的边界,进而决定了技术发展的空间。如果管理不到位,再好的技术都无法发挥出来。研发一个技术的时候,就应该考虑到这个技术要“便于管理”,否则可能无法投运。数字化转型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提升企业的管理能力。


现代化管理是在分工细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懂管理的就要懂分工,懂分工就要懂得分工的优势和不足。懂管理就要懂人性的特长和不足。不懂人本身,也就不理解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也就不懂智能化为什么能够提升管理水平、就难以找到工作的切入点。


4、质量、贯标

质量与贯标,就像工业生产的“交通规则”。

现代化工业的另外一个特征就是“高质量”。但对工业人来说,对质量的理解与普通人是不一样的。对普通人来说,高质量往往意味着性能指标好。对工业人来说,质量的含义要丰富得多。比如:①质量意味着“适用”。所谓的“适用”,就是不再追求过高的性能指标,而是“够用就好”。这种提法的原因是:工业企业是在乎成本的。另外,“适用”还意味着:符合质量标准不等于质量好;②质量意味着次品率低,次品率低也是成本的要求;③质量意味着产品之间的差异小、更加均匀和稳定。事实上,越是高科技产品,越是重视产品质量指标的差异和均匀性。质量的一致性,很可能是最重要的质量指标;④质量意味着合规。现代化工业的质量,不仅是产品本身的检验质量。而是相关的所有过程必须符合贯标的要求。只有符合生产要求的产品,质量才算是合格的。


5、标准与流程

标准与流程,就现代就像工业运行的“道路”。标准和流程是现代工业的基础,只有在标准化、流程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安全、稳定和可靠。

在我看来:流水线技术的产生,标志着现代工业的诞生。这时,人们按照固定的流程型进行生产。流程化的优势之一,是把复杂、随意的操作变成简单、规范的操作。所以,只有在流程化的基础上,才能实现自动化、让机器帮着人做事。流程化本身意味着对生产知识进行了解析,也便于标准化。便于标准化,才便于数字化;便于数字化,才便于“IT与OT的融合”,也才便于推进智能化。基于标准化,才便于机器具备“认知”能力。标准化的知识便于传承、便于复用、便于持续改进、便于与现代化的管理相结合。


我发现:推进智能化的一个重要的误区,是在没有流程化、标准化的前提下去推进智能化。于是,“步子大了,就容易扭到腰”。


理解流程和标准化,一定不能钻牛角尖:不要总强求流程和标准是最好的。这反而影响了技术的进步。我认为,流程的本质优势是:给出了一条可行的路径,按照流程被标准做能保证质量的一致性和安全稳定,而流程和标准是可以持续改进的。在现代化企业中,先进技术只有与流程和标准融合,才是可行的。


我有个感觉:高等教育对现代工业的通识教育太少了,很多工科的老师也不理解现代化工业。当然,这与我国现代工业起步晚有关系。1985年9月投产的宝钢,是中国第一个现代化钢铁企业,甚至可以说是第一个真正达到现代化水平的工业企业。在这家企业工作了20年,才对现代工业有了一点皮毛的理解。

作者:
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郭朝晖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