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计量校准市场的高速发展,“在线出证书”“不检测出证书”“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出校准证书”等乱象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安全稳定的计量底线,也严重损害了计量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文章研究通过搭建省级以上的统一监管平台,运用辅助手段对计量检测行为进行监控,增强市场监管部门对计量检测市场的监管能力,提高不法机构的违法成本,倒逼其放弃违法行为,从而破解计量检测市场乱象的做法。
引言
自检验检测向第三方开放以来,我国的计量校准市场实现了高速发展。根据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2023年全国检验检测服务业统计报告》,各类检验检测机构数量达到53834家,同比增长2%;全年营收4670亿元,同比增长9%;从业人员156、19万人,同比增长1、31%;出具检验检测报告6、03亿份,同比增长7、23%;仪器设备数量达到1027、23万台(套),同比增长7、28%,仪器设备资产原值5278、94亿元,同比增长1、26%。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3至5年,检验检测服务业仍将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部分领域仍有较大增长空间。如计量检测领域,从数据可知,仅是检验检测机构自身的计量检测需求就有1027、23万台(套),扩大到全国各企事业单位在用计量器具的检测需求,市场巨大。有巨大的需求,就必然有人在利益面前铤而走险。本文主要以计量检测市场的乱象为主,讨论乱象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破解乱象。
1、计量校准市场乱象的表现
笔者多次到各企事业单位开展检验检测及调研走访,亲眼见证了多种乱象,笔者认为,除“超范围出证书”外,以下几种情况对计量校准市场影响最大:
1.1“在线”出证书
笔者在国内知名购物网站上随机选择了两家不同机构,咨询“因目前正在现场评审,能否立即出具所急需的游标卡尺报告,纸质报告随后再取”。
两家机构均表示只要提供相应的仪器信息,可在一小时内提供证书电子版,所有证书正规可查,全国通用,保证现场评审无误。证书的收费为10 -40元不等,若需纸质证书,对方承诺可尽快寄出。
1.2“背包客”不检测出证书
笔者在协助主管部门检查某县3家纯净水厂时发现,这3家纯净水厂均由同一家第三方机构负责校准,校准/核验人员是同一人,其证书的校准时间也是同一天。因3家纯净水厂相距较远,理论上不可能在同一天内,由同样两名校准人员,严格按照校准规范的要求对3家水厂的多台计量器具完成校准。经询问,厂方人员均表示确实有该机构人员“背着一个包”到厂里工作。在已排除“在线”出证书的情况下,若校准证书信息无误,则只有两种可能:①该公司人员24小时不眠不休来回奔波数百公里,为3家水厂完成校准。②该公司人员不检测,直接粘贴合格证和出具证书,从而节省了大量检测时间。
同样,笔者在协助检查某大型企业时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该企业数百台不同类型的计量器具由同一家第三方机构校准,由同样两名校准人员在同一天完成校准,这在理论上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1.3 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出具校准证书
第三方机构对医院计量器具全包的情况下,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免费出具校准证书,医院方因不清楚相关法律法规,也将这些设备投入使用,此举明显不符合《计量法》第九条中“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计量行政部门对社会公用计量标准器具,部门和企业、事业单位使用的最高计量标准器具,以及用于贸易结算、安全防护、医疗卫生、环境监测方面的列入强制检定目录的工作计量器具,实行强制检定。未按照规定申请检定或者检定不合格的,不得使用”的规定。
2、计量校准市场乱象带来的危害
2.1 严重损害了市场秩序安全稳定的底线
市场秩序安全稳定的底线需要计量工作者认真维护和守护,无论是量值传递还是量值溯源,都是保障国家计量单位制的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最基础、最核心的过程,这个过程也是对底线的维护和守护。但目前计量检测市场存在的种种乱象已危及底线,若一个地区长期处于这种计量无序的状态,量值无法传递和溯源,将对经济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严重损害。
2.2 严重损害了计量工作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计量本应是一项科学、合理、准确、可靠的工作,但从“在线”出证书、“背包客”直接粘贴合格证等乱象来看,某些“计量工作者”只是把计量检测当成“一手交钱一手交证”的儿戏,收钱卖证了事,这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必然导致计量器具使用单位对计量工作的误解和漠视。
3、量检测市场乱象产生原因分析
3.1 监管不到位
市场监管部门由原质监局、工商局、食药监局3局整合而成,整合过程中人员/岗位流动较大。据了解,目前很多计量科室/股室的负责人以前并未从事过计量监管工作,特别是一些县级市场监管部门,其计量股室负责人对计量监管工作并不熟悉,如对“强制检定计量器具需强制检定合格后方可使用”的要求不太清楚,在被监管单位出具强制检定计量器具的校准证书时,也没有发现问题。
3.2 计量器具使用单位不重视
很多计量器具使用单位计量意识淡薄,对于计量准确与否完全不在乎,特别是一些对产品质量要求很低的小型企业,往往临近检查时,才到处寻找检测机构对其计量设备进行检测,在市场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的情况下,这些企业也只需一张证书即可,对于设备的计量性能毫不关心。
3.3 检测机构利益驱动
一台仪器的检测需两名检测人员和相应的设备,无论是检测人员携带大量设备到现场检测,还是把仪器送到检测机构,都是一笔不小的成本。采用“在线”出证书的方法,只需很短的时间就可以拿到电子档证书,数天内可以拿到纸质版证书和合格标识,几乎是零成本。而采用“背包客”不检测出证书的方法,可以省去很大一部分人力、车辆、设备和时间成本,从而给相关检测机构带来不正常的价格优势。
3.4 违法成本低
笔者所在的地市多年来没有检测机构因为出具虚假不实报告而被查处的纪录,市场监管部门也缺乏足够的手段去鉴别检测机构是否按相应的检定规程开展校准工作。因此,对于一些不法检测机构而言,出具虚假不实报告的违法成本极低。
在监管缺失、使用单位不重视、检测机构利欲熏心的情况下,劣币必然驱逐良币,最终导致计量检测市场乌烟瘴气。
4、破解计量校准市场乱象的建议
加强对监管人员和计量器具管理使用人员的培训,加大执法检查力度,这些做法都有一定的作用,但本文主要从成本角度来探讨。
目前,不法机构敢于大范围地出具虚假不实报告,主要是实施违法行为的实际支出成本太低,若通过一定手段对检测工作进行限制,使违法成本接近真实成本,尽可能地削减非法利润,从而使不法机构不得不放弃违法行为。
笔者认为,这种使违法成本接近真实成本,逼迫不法机构放弃违法行为的做法,就是各省(自治区)搭建统一的计量检测监管平台,通过照片等辅助证明材料来严格规范计量检测行为,并通过人工智能辅助决策的方式对不符合逻辑的检测行为进行预警,便于监管人员对不法行为进行监督执法。
4.1 搭建各省(自治区)统一的计量检测监管平台
计量检测监管平台应包含检测机构端和监管机构端。
4.1.1 审核阶段
在本辖区内开展检测活动的各检测机构应在检测机构端上传相关材料,由市场监管部门审核通过,具体包括以下内容:
①授权证书、资质文件等材料。
②计量检测工作人员相关材料(如劳动合同、社保缴纳材料、资格证书、培训合格证明等)。
③检测设备相关材料(如购置或租赁合同、序列号、有效期内的检测证书等)。
④通过辅助手段,当同一人员或同一设备被不同机构注册时,应在监管机构端向属地市场监管部门账号提出预警,便于市场监管部门介入,在该机构开展实际检测工作前将隐患排除。
4.1.2 日常工作阶段
检测机构发生的所有检测行为,都应在规定时间内将相关材料上传到系统。以现场检测为例,检测机构应在检测机构端填报(勾选)被检测单位信息、本次出检的人员和所使用的设备信息,并按要求上传以下照片:
①被检测单位的大门(或明显能体现此处为被检测单位所在地点的位置)和检测人员的合照。
②本次检测的过路费票据或车票。
③被检测设备和对应标准器的合照以及铭牌信息。
④检测过程的照片(应包含被检测设备、被检测设备所在单位人员、标准器和检测人员)。
⑤检定/校准证书。本次检测的计量器具信息及其对应的检定/校准证书都应录入及上传,系统应具备批量导入功能。
其中,①和②两种类型的照片,一个被检测单位仅需上传一次。③和④两种类型的照片,应根据单一种类的设备(即执行同一个标准)的数量来决定需上传的照片,如检定心电图机3台以下时,则每一台都应上传对应的照片;3台及以上时,可自行选择其中3台的照片上传。
若设备是送检至检测机构实验室的,检测机构同样要填报(勾选)送检单位、设备的检测人员和所使用的设备信息,并参照现场检测的要求,上传以下照片:
①设备被检测机构接收的照片(应能明显体现此处为检测机构所在地,如带有机构信息的业务受理大厅,照片应包含送检设备、送检人员或快递单,其中快递单据应单独上传)。
②检设备和对应标准器的合照以及铭牌信息。
③测过程的照片(应包含被检测设备、标准器和检测人员)。
④定/校准证书。本次送检的计量器具信息及其对应的检定/校准证书都应录入及上传,系统应具备批量导入功能。
其中,②和③两种类型的照片,参照现场检测的标准上传。
4.2 使用计量检测监管平台进行风险监测
机构上传数据后,各级市场监管部门可在自身权限内查阅辖区的计量检测行为信息,并使用系统的数据分析、图像识别等辅助功能,对辖区内的检测行为进行监测。
统识别到风险点时,应及时向所属市场监管部门的账号提出警示,注明警示的事项和理由。
常规的风险点如下:
①关键照片未上传。如体现检测人员在被检测单位现场的照片,或体现送检设备在检测机构的照片。这是人和设备在现场的最直接证据。
②逻辑问题:
一是同一人员和检测设备短时间内出现在多个现场检测点。例如,某机构的检定员携带检测设备,同一天内在百色西林县某乡镇、贺州富川瑶族自治县某乡镇开展检测,两地行驶时间超过10小时,存在不检测出证书的可能性。
二是同一人员同一天内检测大量设备,如某机构检定员在一天之内检测某大型企业的数百台计量器具,同样存在不检测出证书的可能性。
三是有效期问题,如某机构的标准器在一段时间内不处于有效期内,但该机构又使用该标准器在这段时间内出具了证书。
四是人员设备不符问题。如某机构勾选了某出检人员,但经过图像识别,该人员并未出现。
五是设备超期未检,系统应提出预警。
六是强制检定计量器具出具了校准证书,系统应提出预警。
③造假风险。一是出现未注册的人员或设备,如某机构检测现场照片中的出镜人员并非机构注册检定员;或某机构上传的设备信息和注册的设备信息不符,存在造假可能。二是上传了经过修改的照片或照片模糊不清,无法辨别是否为该被检测单位的设备。若部分机构试图上传经过修改或模糊照片来逃避监管,系统将提出警示。
4.3 对计量检测风险点进行监督检查
因辖区内开展的检测活动都应上传系统,因此通过该平台,市场监管部门可以较为全面、真实地掌握辖区内计量器具的信息(如某类企业在用某类计量器具的检测情况)。
更重要的是利用平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如在平台提出预警以后,应形成相应的分析报告,列清存在的可疑风险点,市场监管部门可根据信息对相关检测机构进行有针对性地监督检查。
对于检测机构的不当行为,应制定相应的扣分机制,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扣分,扣分分值根据违规行为严重程度决定,根据扣分情况,对相关检测机构处以限期整改,直至取消其在本地区开展计量检测的资质等处罚。
5、结束语
启用各省(自治区)统一的计量检测监管平台,可极大增强计量校准工作的严肃性和专业性,规范计量检测工作的全过程,有效提高市场监管部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让市场监管部门牢牢掌握辖区内的计量检测行为。
在平台的辅助监控下,若不法机构使用造假的方式出具虚假或不实报告,该行为将非常容易被发现,倒逼相关检测机构不敢进行违法行为,从而起到破解计量校准市场乱象的作用。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检验检测中心 梁科海、彩侣、卓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