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与市场失灵

2022/10/21 10:59:39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http://yunrun.com.cn/community/4526.html

很多人都听说过“小和尚进山修道,经历三个阶段”的故事。对科技活动的认识,大体上也要经过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不太区分科学与技术,统一地看成科技活动;第二个阶段,发现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是两类不同的工作,工作特点、考评机制以及对人员素质的需求相差很大。多数人的认识停留在第一个阶段,少数人进入第二阶段。但第二个阶段不是认识的终止,真正认识科技创新,要进入第三个阶段:科学与技术是不同的工作,但两者之间没有截然的鸿沟。

在科学和技术之间,是一些基础性的技术研究。这些研究中,有科学的成分、也有技术的成分,是一种灰色地带。晶体管的发明就是典型:晶体管是一项技术产品,但需要进行科学研究。现在热门的技术软件、工业对象的数学模型,其实也属于这样的中间地带。这种领域的问题是需求驱动的,有明显的商业价值;但解决这类问题,需要深入的科学研究。


最近有著名学者认为:我国被卡脖子的“高科技”是因为科学研究落后。他的观点是错的:我国被卡脖子的原因,是因为这个“灰色地带”的研究弱了。众所周知:正宗科学家的成果是需要发表论文的。一项知识一旦被发现,别人很快就会学会。根本不可能被卡脖子。从事基础科学研究,是为人类发展做出贡献、是伟大的事业。但从实用主义的角度看,发展中国家可以搭乘发达国家科学研究的“顺风车”,基本上不会影响技术发展。


我们真正要发展的,是科学和技术之间的“灰色地带”。然而,这个地带的问题很容易遭遇“市场失灵”。


“市场失灵”是经济学上的一个概念,可以参见萨缪尔森的《经济学》。意思是指:这类问题不能完全用市场的办法解决。环保、医疗等问题中,经常就会遇到“市场失灵”的问题。市场经济是个非常好的手段。失去了这个手段,很多事情都管不好。世界各国的医疗制度都存在各种弊端,就是这个原因。中国想进军技术强国,发展高科技、知识密集型产业,同样会遭遇“市场失灵”。这样的例子我遇到过很多。

著名经济学家、诺奖获得者萨缪尔森
著名经济学家、诺奖获得者萨缪尔森


比如,20年前,我们研制一种叫做“数学模型”的工业APP。如果国内没有这种技术,国外企业就会用很贵的价格卖给我们。但是,如果国内研制出来,国外厂商就会“免费赠送”。所以,技术的研发者往往不赚钱。再如,高端的材料。高端材料的市场往往非常小。比如,相对高端的钢材,合同是按“万吨”卖的,而有些高科技的合金材料是按照“公斤”卖的。这种产品的研发费用有可能很高。所以,在“灰色地带”从事研究工作时,技术有市场价值。但是能从市场获得的价值太小,无法用市场养活自己。换句话说:依靠市场经济,无法养活这样的科技公司。


在高科技产业,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遇到的问题是不一样的。国外发达国家是有“先发优势”的。知识密集型产品有个特点:研发产品时要花很多的钱,为新客户提供产品时却不需要花很多钱。同时,产品刚刚研发出来时没有竞争对手,可以卖出高价;模仿先进国家的产品时,就难以卖出高价。另外,先发企业的积累多、质量往往比后来者要高;发达国家对高科技产品的需求市场大、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小。所以,对许多知识密集型的小众产品,发展中国家难以通过市场机制超越发达国家。20年前西方发达国家大胆向我国开放时,其实就有这种考虑的。当然,从全球的角度看,世界原本就不是市场经济:人才资源是不能自由流动的。


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对国家有利和从市场上赚钱是有区别的。比如,如果没有宝钢、一重这样的骨干企业,从国外市场购买产品的价格要高得多。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当年的西气东送项目需要200万吨X80管线钢。宝钢生产之后,国际市场的价格每吨降低了500多美元。这样,宝钢为一个项目节省了10亿美金。但是,由于市场价格降低了,宝钢自身却没有赚到多少钱。所以我经常对人说:要看到国企的“潜在价值”。反之,有些饮料、服装公司从市场赚取了很多钱,但对国家的潜在贡献就小多了。


所以,对发展国家来说,发展这种“中间地带”的技术,往往不能采用完全的市场经济方式:纯粹的市场经济,根本无法养活这样的技术团队。对于这类技术,只有依靠国家或者巨无霸企业的投入才行。但是,我们必须承认:离开了“市场经济”这个管控手段,其他手段要差很多。市场手段不行了,就要依靠专家评审。目前科技评价过程中的各种问题,本质上就是因为市场失灵了。笔者觉得,能用市场评价是最好的,但现实做不到啊!


我国发展到这个阶段,高端科技越来越重要;而评价机制越来越制约科技的发展。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的大方向只有一个:政府、行业组织或超大企业出钱、用户评价。当然,用户评价也会有许多问题。主要是缺乏真正优秀的“用户”和真正能够代表用户的专家。这里就不多讲了。


来源:仪表圈/
作者: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相关阅读

高科技产业的市场
专精特新企业的市场问题
稳定物价必须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