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仪表弹性元件专家史历修访谈录

2021/6/1 0:30:21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http://yunrun.com.cn/community/3797.html

西安仪表厂的住宅区住着很多新中国第一代仪表人,其中不乏各类仪表的国家级资深老专家,他们的经历中有多少鲜为人知的传奇故事, 今天已经成为中国仪表从无到有、从弱到强一部发展史!

历史,无疑是人类发展的借鉴和源泉,需要保留和追述,这样我们能更好地发现不足,确立发展的正确方向。明白我们是从哪里来,要往何处去,对于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此次访谈仪表圈寻找到的是西安仪表厂原党委书记、资深的弹性元件专家,83岁高龄史历修先生。


史历修先生在家中准备好了一盒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弹性元件,和一些文字资料,为了让我们能更好地了解弹性元件。

仪表领域弹性元件专家史历修

什么引两大国家级专家相继点赞?

在文字资料中我们发现了一份书面《审查意见》,有八页之多,最后落款竟是个如雷贯耳的名字,钱伟长!钱伟长先生被誉为“中国近代力学、应用数学之父”,“两弹一星”元勋!这个《审查意见》全文都是钱伟长先生亲笔。这其中有什么故事?我们很好奇!

钱伟长先生《关于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的探讨》一文的审查意见

史老告诉我们,1980年春天,他意外地收到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发来的信函,通知史老他的《关于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的探讨》一文经过初步审查,被认为是一篇比较优秀的论文,可以提供给国际学术会,作为候选论文,以备进一步评选。随信还转来沈阳仪器仪表工艺研究所徐振廷专家的“评审意见”,和钱伟长先生《关于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的探讨》一文的“审查意见”。

论文《关于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的探讨》

在“审查意见”中,钱伟长先生高度赞赏了此论文,并对论文的内容乃至参考文献的写法都提出了具体指导意见。


钱伟长先生指出:论文作者的贡献在于采用了可调模具,大大缩短了膜片的研制周期。利用可调膜进行波纹膜片实验设计的方法,应该是首创,属于“专利技术对象“。他建议查看相关资料,了解英、法、德、日等诸国的专利文献中是否有这方面专利。


钱伟长先生未提及美国专利,想来美国当时还没有相关专利。钱伟长是在美国留学并从事科研工作多年,对美国很了解。这一点,在美国FOXBORO公司专家到西安仪表厂考察时得到了证实。美国专家在看到西仪应用可调模调整波纹膜片的性能时,惊讶地称赞:That's a good idea!(这是一个好主意!)


论文被国际学术会选中了,史历修先生被邀请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成为中国参加国际学术会的一员。这个团共有五人组成:
团长:汪时雍(上海自动化研究所副总工程师);团员:汤镛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工程师);蔡敏学(清华大学副教授);杨福宇(重庆自动化所工程师);史历修(西安仪表厂工程师)。

史历修参加国际自动化联合会国际学术会议


中国代表团此次带了三篇论文,清华大学蔡敏学的《恶劣条件下的气桥检测》、重庆自动化所杨福宇的《射流技术在中国的应用》和西安仪表厂史历修的关于《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方法的探讨》,均在大会上发表,并收入学术会论文集。


出席这次学术会的共有17个国家60多位学者,大会上宣读了31篇论文。


这次组团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仪表局、仪器仪表学会非常重视。仪表局主管李六平副局长在出国前有指示和嘱托,归国后又听取了与会者的汇报。中国仪器仪表学会秘书长陆廷杰先生为出国人员安排了一切。


这是中国仪器仪表学会自1979年成立之后,第一次组团参加国际学术会。这次是国际自动化联合会(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Automatic Control)在波兰华沙召开的气动液动元件和仪表学术会(IFAC SYMPOSIUM ON PNEUMATC AND HYDRAULIC COMPONENTS AND INSTRUMENTS AUTOMATIC CONTROL)。


会后载誉归国,由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刊登了他们的论文,史历修先生的《关于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的探讨》刊登于《仪器仪表学报》第一卷第四期。学会还发文要求在全国推广国外先进技术的成果。


史历修先生口中的“一个小人物”,名不见经传的最基层一名科技人员。他的一篇论文能得到钱伟长先生如此评价和首肯,并在国际学术会上发表,说明了这篇论文有极高的学术价值!为了我们莫名的好奇,史老给我们进行了“科普”。


弹性元件是什么?在仪表中有什么作用?

史历修先生拿起准备好的弹性元件,给我们这些“小白”传授知识,“这是波纹管,这是膜片,把这两个焊到一起,这叫做膜盒;弹性元件,就是仪表的眼睛,是仪表里面的核心元件......”。

他还给我介绍了弹性元件的历史,弹性元件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被广泛运用,直到现在,它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依然是巨大的,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专门为此成立了一个研究机构。


在各个国家弹性元件研究都很神秘,制作弹性元件的材料要求是很高的,有锡磷青铜、黄铜、铍青铜、不锈钢(耐腐蚀的、各种性能的),弹性元件材料的制作都有专门的著作,弹性元件本身到它的材料各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基础材料是最为关键的,也是各个国家最为保密的!


当时,西安仪表厂是我国发展弹性材料的实验基地,重庆仪表材料研究所(现:重庆材料研究院)的弹性材料和弹性元件都在西仪做实验。


波纹膜片技术突破的意义?《关于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的探讨》的学术价值到底是什么?

史历修先生说:“我不过就是把研制波纹膜片这个复杂繁琐的问题,用了一种简捷的方法解决了。”史老表情轻松得好似探囊取物。业内有一种说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你就是专家;简单的事情重复做,你就是行家;重复的事情用心做,你就是赢家!“ 牛顿也说过:”简单的事情考虑很复杂,可以发现新领域;把复杂的现象看的很简单,可以发现新规律。“ 人类的科技发展正是遵循“简单-复杂-再简单-再复杂……”的规律,这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方法的形成,是理论和实践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在解决研制膜片中的问题之后,升华到理论高度的产物。其中凝聚了史历修先生无数心血和大量的工作付出,经历了一个较长的艰辛过程。


据资料记载,美国国家标准局(NBS)在三十年代后期,研制膜片就是做了一系列模具进行的;苏联航空工业部特殊设计局敏感元件试验室也是做了许多不同几何参数的模具来进行的。我国早期仿制膜片,改善膜片特性也是通过制作不同几何参数的模具来实现的。


这篇论文提出的方法是用创新设计制造膜片可调式成型模,方便地调整膜片的整体高度、调整膜片的外缘波与中间波的相对高度,以致调整所有波纹间的相对高度,从而取代了制造多个模具的巨大工作量,大大缩短了研制膜片的周期,提高了研制的成功率。


波纹膜片技术为我国弹性元件带来春天

史历修先生在1965年春天,就接受了一项带着国家任务号的膜片HY03.2.37的研制任务,是供青岛海洋仪器研究所测海浪波高用的膜片。当把合格的膜片提供装机试验时,发现线性不合格,其原因是装机时膜片反向受力所致。这需要改变膜片外缘波与中间波的相对高度。由于时间紧任务急,史老就加工了几个小细环粘在原模具的波高位置,经过试验膜片的性能达到了要求。由此史老受到启发,产生了设计可调的模具想法。

1966年,研制供给大连仪表厂的军品801膜片时就设计并采用了简单的可调模,效果很好,于是就淘汰了801膜片原用的液压成型法。


此后,可调膜片成型模成为研制新膜片的主要手段,并逐步加以改进完善和推广。


1973年,在《工业仪表与自动化装置》上发表了“压力膜片、膜盒的设计与制造“。


1975年,在上海召开的全国弹性元件交流会上发表了“可调式膜片成型模及其应用“,并刊登于1976年的《仪表制造》。


1979年11月,在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元器件分会成立大会上发表了《关于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的探讨》,被选中在1980年参加波兰召开的国际学术会。


1982年,在《仪器制造》上发表了“提高加工硬化型不锈钢弹性元件的探讨“。


史历修先生告诉我们,在膜片式可调成型模逐步发展日趋完善的15年里,他们对膜片、膜盒的研制走向了自主发展的道路。其间研发过几十种近百个规格的膜片新产品,满足了西安仪表厂和军工、科研单位的配套需要。例如,气动三针记录仪用的不锈钢膜盒串、YEJ微压膜盒(压力表用膜盒)……而且微压膜盒从±8~±20mm水柱之间的四个规格都是用一个可调成型模调整出来的。


为满足军工和科研配套的使用也自主设计了许多型面的膜片和膜盒,如,为军工仪表配套的801膜片,原先只提供了3000mm水柱一种规格,后来西安仪表厂和史历修先生又研制出1000、2000、5000、8000、10000、12000mm水柱六种规格;为04单位415部研发了控制液氢和液氧阀门用的Φ20、35kgf/cm2和75 kgf/cm2不锈钢膜盒;北京机床厂通讯卫星地面试验站液压设备上用的膜片,频率响应速度不够,他们找到西安仪表厂,史历修先生为他们研制成功,取名叫动态膜片……技术瓶颈一旦突破,研制膜片就变得非常简单,还有更多的应用实例,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西安仪表厂为了配合西北工业大学506教研室研发U2“黑寡妇“高空侦察机上使用的气压高度膜盒,是一种膜盒位移与气压高度呈线性、而与压力呈非线性的膜盒,要求在20000公尺高空(此时压力40.99mm汞柱)位移0-5mm。当时的口号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史历修先生他们自制了水银柱式气压高度计,在西工大506教研室标定,应用可调模对这个非线性(位移与压力呈指数函数关系)进行了逐点修正,完成了样品制作。并写成《利用型面宏观凹凸和附加波纹改善膜盒特性的尝试》论文,发表于1987年全国仪器仪表第二次代表大会。50年过去了,原来试制的膜盒至今依然完好,内部还是抽真空状态。


“可调模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 的问世,是平凡中的自我创新。史历修先生把一切成绩都归给西安仪表厂这个集体,归于国家“改革开放”方针,释放了知识分子的创造力,这是老一辈专家身上表现出的谦虚。他们从未考虑个人得失,只想将这一成功的技术尽快推广,史历修先生在各种专业会上介绍此项技术,在相关刊物上发表论文。


“可调模波纹膜片实验设计法”被北京航空学院(现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学院(现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收集进了《仪表弹性元件》教材。上海工业大学把他们研究生写的论文寄给了史历修先生指正。论文中有很多计算,史历修先生说:“计算不等于实际,必须要进行实践,在实践中去实验。”北京理工大学樊大钧教授推荐用户“有事找史老“。


作为当时国内知名的弹性元件专家,很多膜片制造从业者都到西仪来取经。以至于后来国内弹性元件行业流行一句话:“弹性元件找西仪,到西仪找老史。“


1980年,“毛主席纪念堂“地下冷冻室要用的膨胀阀,膨胀阀里鼓膜的质量一直不过关。当时负责此项目的胡师傅就来西安仪表厂,找史历修先生帮助他们解决了问题。


1982年,三机部(航空工业部)邀请史历修先生在“弹性元件发展讨论会”上介绍弹性元件模具设计方面的经验,会上他以“关于波纹膜片成型模设计和应用的体会”为题作了发言。三机部辅机局沈总工对史历修先生他们的方法给予了高度赞扬。


多年以来,有关弹性元件标准的制定,国家发展规划都会发给史历修先生意见征求,每次史历修先生都认真发表了书面意见。特别是史历修先生退休后仍作为专家受邀,参加了多次技术评审工作。


史历修先生明白,技术的价值在于推广、应用,特别是向青年人传递。他不仅给很多国内大学生、中专生讲课传授,还给来华学习的朝鲜技术人员授课。特别是上海机械学院办弹性元件大专班,史历修先生给两届学生讲课,当时的学院和他联系至今,可谓桃李芬芳!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

孔老夫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雍也》

学习的最高境界是“以学习为乐”,史历修先生执着于弹性元件的学习和研究,也达到了“引以为乐“的程度,钻研弹性元件对于他不再是负担,而是一种享受。当年做研究的书籍、资料和原始实验数据记录他都依然保留着。担任西安仪表厂党委书记后,他还整理、研究了参加各类学术研讨会发表的论文。史历修先生至今80高龄仍是仪器仪表元件分会的理事。


1998年,史历修先生从西安仪表厂退休,还帮助西仪机电仪表厂和西仪华山仪表厂开发出多种膜片、膜盒,生产出膜盒压力表等产品。特别是研发了四种“加载环”,这是西安石油勘探仪表总厂用于井下勘探仪表上。“加载环“是一种特殊的弹性元件,以前都是由美国进口,史历修先生设计出了特殊的加工工装,由元件车间的老师傅完成了加工,实现了此元件的自主生产,为国家节省了外汇。


1999年,西安仪表厂与西安热力公司斥资兴办“西安西仪管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史历修先生被聘为总工程师。这是又一个创新的田野,史历修先生带领他的团队开始了新的攻坚。他们先后创新出多种结构简单、易于加工,受力合理、使用方便的波纹管成型模版,大大提高了产品的稳定性,同时缩短了波纹管新产品的研制周期。期间,为067基地研制过11MPa(110公斤)高压波纹管。


他们还自行设计和制造了成本低廉、结构极其简单的1.5m纵缝自动氩弧焊机,解决了困扰已久的波纹管管胚的焊接问题。


史历修先生直到2016年才第二次退休,在西安西仪管道技术有限责任公司工作了16年,至今仍是该公司的技术顾问。


弹性元件的军工、科研角色,决定其重要性

西安仪表厂的弹性元件车间是一个很特殊的单位,它有一整套很完备配置,技术力量强大,设备一应俱全。从产品设计、工艺设计到工艺装备设计都有,设备不仅有生产波纹管、膜片、膜盒和橡胶膜片的专用设备,还配备了车、铣、铇、钻等通用设备,和板材碾压、热处理、酸洗等表面处理设备,它就是一个小型工厂。原材料进去,不出车间就能变出各种神奇的弹性元件!并且从设计到模具制造都是车间自行完成的。

弹性元件车间承担的任务当然也是很特殊的,除了生产厂内压力仪表,气动、液动、电动仪表所需要的各种弹性元件,更重要的是承担厂内、外军工产品和科研产品。厂内负责生产军品B1、B2、B33、B38等;厂外承担由部里直接下达任务。另外还有慕名而来的军品生产,如空投鱼雷定深用的波纹管;核工业部西安262厂用的膜盒;04单位415用的小尺寸、大压力不锈钢膜盒……


《西仪军工史(1960-1985)》记述的239项,其中有16项是西安仪表厂的波纹管、弹簧箱以及膜片。


1999年9月9日《中国机电日报》头版,机械工业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里面就提到西安仪表厂,研制、生产了铀的气体扩散机组用的弹簧箱(即波纹管)几万只。在1978年产品定型时,部里就指明史历修与董玉伦总工参加设计定型会议。

机械工业为“两弹一星”做出突出贡献

军工产品每个任务都是难啃的骨头。像GB27三层不锈钢波纹管,不仅要在高压下使用,而且使用环境特殊,对产品晶间腐蚀指标极为苛刻。由于当时设备条件限制,在制造过程中出现增碳现象,他们想了很多办法,制定了多种方案,进行了大量实验,终于完成了这一任务。


西安仪表厂的弹性元件车间完成了二、三十个军工、科研任务,这个车间是位于前列的国家弹性元件研制基地之一。国家弹性元件的发展规划,基础件的攻关会议,行业特殊专用设备的联合设计都有西安仪表厂的弹性元件车间的技术人员参加。


1980年美国FOXBORO公司技术专家考察中国仪表行业后,写出了一本厚厚的考察报告,对我国的仪表、仪表中所用的弹性元件,以至制造弹性元件的材料都做了详细的分析、评价。国家仪器仪表总局外事办委托西安仪表厂弹性元件车间召集国内其他仪表厂专家,对这份重要的考察报告进行分析。


那时的西安仪表厂是中国仪表的“黄埔军校”,西安仪表厂弹性元件车间对于有理想、有抱负的人来说,是一片能成就事业的沃土!


史历修先生与西安仪表厂的十八年

史历修先生1963年9月进厂,被分配到弹性元件车间,工作了十八年。他从原材料下料、辗板到膜片、膜盒的成型、热处理、酸洗表面处理以及成品校验都干过,艰苦的工作为他以后的飞跃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听史先生谈到这里,我们不禁想起易中天教授也说过,他建议现在的大学生入学后先到工厂工作或到农村务农一年,体会一下读书、做题之外的生活,能让他们在今后的大学学习中更好的提升自己。史历修先生在实际的基础工作中发现问题,也解决了一些搁置已久的疑难问题。

1966年3月,史历修先生被晋升为工程师,这是西安仪表厂对他工作能力的肯定,因为当时厂里年长资深的技术人员很多,但工程师是不多的,而他才参加工作只有两年半时间,其中还包括一年劳动见习期。


他在弹性元件车间由技术员、工程师、技术副组长、组长到1975年担任了车间主管技术、设备的副主任。


在技术管理岗位上,他本着集约化的原则对技术分工做了较大的改变。原来的产品设计、工艺编制和工装、模具的设计是专人负责、分工明确的,这样就把产品设计与制造之间有机的内在联系人为地割裂开了,不利于全盘考虑问题。史历修先生按产品进行人员配置,设立主管技术员,由主管技术员通盘考虑。这样解放了大家的思想,发挥了人员的潜力,提高了产品水平,缩短了产品的研发周期。弹性元件车间在国内最早研制了仪表的深波纹管系列,包括DB34、DB27、DB24等规格。这个产品不仅为国家编制深波纹管系列提供了实践数据,被部里称为“信得过“产品。


良好的管理机制不仅能制造出好的产品,产生好的经济效益,还能培养锻炼人才。橡胶膜片的主管工程师原先是化学专业的,在弹性元件车间工作后,后来自学制图、模具、专用设备都能熟练运作;两位工人经过培养锻炼也都能独立完成专用设备的设计;1151变送器出国人员中非标设计的工程师也出自弹性元件车间。


1981年9月,史历修先生离开了弹性元件车间,出任西安仪表厂工艺科科长。


1982年12月,史历修先生出任西安仪表厂副厂长,主管技术、技术改造和基建,并与另一位副厂长共管生产。


1984年12月,史历修先生被陕西省委任命为西安仪表厂党委书记。


这几年正值国家落实“六五”计划,后三年的关键时期,也是厂里引进国外产品“国产化”高峰期。围绕引进产品的“国产化”,添置先进的国外设备被确定为技术改造的主线。西安仪表厂先后购置了日本的数控多工位冲床、数控机床、数控线切割和塑料注射机,还购置了瑞士肖布林(SCHAUBLIN)精密机床10台,解决了I系列、1151变送器零件加工问题。


同时,史历修先生还组织西安仪表厂自身力量,完成了自制印刷版生产线、传动式喷漆烘干炉、I系列仪表巡检室等其他设备。为引进产品的量产铺平了道路。


史历修先生还负责主管了精密压力表和数字压力表的前期引进工作。这种精密压力表精度是0.1级,而且在环境温度-30~50 ℃变化时,始终保持0.1级的精度,当时这种压力表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由于种种原因,这个好产品没能在西安仪表厂量产,至今令史先生感到惋惜!


史历修先生走上管理岗位后就系统学习现代管理知识。他推荐大家学习研究“行为科学”,曾任过中国行为科学学会理事,陕西省行为科学学会理事长。他邀请中国行为科学学会理事长孙友余(一机部原副部长)、上海宝钢管理部张俊杰主任到西安仪表厂介绍企业管理经验。当史历修先生看到日本的《技术管理》一书,提到“企业繁荣兴旺的关键在于产品质量优异和具有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独特技术”,他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确认“制造工艺”就是别人难以模仿的技术。因此,在引进YS-80时,他在出国人员中增大了工艺技术人员的比例,事实证明,这一决定后来不仅解决了YS-80产品的制造工艺问题,而且也解决了原引进I系列仪表时未解决的问题。


平凡注定成就不凡

访谈到此,已经两个多小时了,史历修先生谈兴不减,使我们收获不小,也感悟良多。对弹性元件有了一知半解,也再次感受到西安仪表厂在中国弹性元件发展过程中所做的贡献,以及史历修先生在这其中所做的工作和付出。更加使我们对史先生充满了好奇,经再三请求下,先生简单地介绍自己。

史历修先生出生于1938年,山西省汾阳县,以酿造美酒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而闻名。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写的就是这里。


汾阳是引入西方文明较早的地方,1915年美国卡尔顿学院基督教会就在这里兴办了“铭义中学”(现汾阳中学);1920年6月1号美国第二任驻华大使恒安石就出生在汾阳,他的父亲恒慕义是铭义中学的首任校长。


史历修先生在汾阳中学初中毕业,高中就读于榆次一中,1958年保送太原工学院。该大学前身是用“庚子赔款”兴建的“山西大学堂西学专斋”。新中国建立后,设机械、电机、土木和化工四个系建成太原工学院(现名:太原理工大学)。


史历修先生1959年大学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担任机械系学生会主席,成为带工资的“半脱产干部“。按规定“半脱产干部”五年学制要上六年,但他五年就完成了学业,并在精密仪器专业以优异成绩毕业。


1963年,史历修先生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国仪表当时的“排头兵”---西安仪表厂,以后虽然任副厂长、党委书记等职务,但始终没有停止过弹性元件的研究、探索,在他53年的工作时间里,其中在基层从事技术工作就达34年。我们采访时,史先生还表示要继续总结他的经验,形成资料,留给后人借鉴。


史历修先生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上都能有创新的成果,他说这是得益于重视思维科学、认识能力提高。史先生在大学期间就开始阅读大量书籍,钱学森主编的“关于思维科学”,“创造工程之父”亚历克斯.奥斯本的《创造工程学》,以及创造心理学等方面的著作他都感兴趣。恩格斯的《自然辩证法》,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人类正确思想是从哪里来的?》等著作更是不知阅读了多少遍,一些重要论述他已经铭记于心。


在工作中,史历修先生总是寻求突破、创新,他常用恩格斯讲的“当真理碰到鼻尖,还没有得到真理。”来审视自己工作中是否存在认识上的盲区。通过实践、总结,他形成了一套自己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史历修先生谈到:“弹性元件的发展,不是由西安仪表厂所能左右的,也不是由我们国家所能决定的,要顺应国际标准或者发达国家的标准。”


西安仪表厂是中国仪表发展史不可缺少的,是值得记述和继承的

西安作为我国的一个西部中心城市,其百年的工业发展历程及特有的工业产业类型,分布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历史烙印。西安仪表厂创立于1954年,是我国“一五计划”的156+10项重点项目,原民主德国援建的新中国第一个大型仪表厂,1960年正式投入生产,也是国内最大的综合性工业自动化仪表和装置创造企业。

西安仪表厂的历史贡献
谈到西安仪表厂的所做的历史贡献,史历修先生有两点意见。


1、西安仪表厂是一个大学校,是中国仪表行业的“黄埔军校”。多年来,培养出了很多仪表方面的技术人才和领导干部。沈阳仪器仪表研究所、四川仪表总厂、湖北第二汽车厂、河南开封仪表厂、宁夏银川仪表厂、云南仪表厂、北京气体分析仪器厂、甘肃甘光仪表厂、湖南仪表厂,还有青岛、丹东的仪表厂等,在兴建时,都从西安仪表厂抽调过领导干部、技术干部和技术工人师傅。

北京仪表总局的局长、副局长很多都是从西安仪表厂上调的。

2、西安仪表厂的援外工作是其他仪表厂所没有的重要贡献。我国援助朝鲜建设的熙川仪表厂,当时由西安仪表厂总负责,援朝项目虽然上海等地也有,但“援朝办公室”设在西安仪表厂,朝鲜的技术人员也在西安仪表厂实习、培训。援助巴基斯坦的电站,古杜电站和贾姆肖罗电站的成套仪表都是西安仪表厂提供的。


西安仪表厂的这些历史贡献,是中国仪表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值得记述和继承的。


谈到西安仪表厂目前发展得不尽如人意,史历修先生说,最根本的原因有两点,一个是发展方向,仪表没有明确的发展方向,就不可能壮大发展起来;另一个就是好的产品没有扩张产量,例如1151系列。


史历修先生还谈到,仪表研发属于高投入,高技术,要有真正的自己研究,必须想办法摸索出我们自己的发展道路。


总而言之,无论干什么,要找到自己的发展方向,要有自己的创新。西安仪表厂在引进这方面先行者,但多年过去,创新不多、改进不足。


还在西医党委书记的岗位时,受西安仪表厂资深总工严志良先生极力要求,史历修先生接任陕西省仪器仪表学会理事长。后又被选为陕西省科协第五届委员,其间主持学会扶持西安电磁阀厂等小企业发展,开展“科技之春“宣传活动等一系列活动,并为学会筹集了活动经费。特别是2000年受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委托,对陕西省仪器仪表行业进行了全面调查。当时,取得了省科协、省经贸厅、省国防科工委的支持,下发文件,下发调研函65份,走访部门或地区领导部门5个,调查企业10个,召开座谈会4次,参与的企业家和专家共47人。和西仪高工田皋林先生一起完成了《陕西省仪器仪表工业调查报告》,并上报学会。


最后,史历修先生说他现在有个想法,就是把他的工作、实验方法总结归纳,然后传递下去,让后来人继承。以前的技术可能会被新的技术取代,技术可以升级,但思维方式、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逻辑是永远不会“过时”的。


史历修先生为国家做贡献的初心没有丝毫改变

与老一代交流仪表人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们严谨的工作态度;我们可以体会到他们对西安仪表厂的呵护,就像呵护自己的孩子;我们可以感觉得到他们对国家的热爱,甘心为国家付出一切的拳拳之心!


一个人的付出可能只是微小的烛光,但千百人的奉献就能汇集成的光芒!


老一代仪表人不仅展示着仪表人的风采和担当,还感受着与祖国一同发展的荣光。西安仪表厂在历史的长河里是永远也抹杀不掉的,西安仪表厂的文化和所赋予的精神是国家的财富,老专家身上的优秀品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继承和学习!


向老一辈仪表专家敬意!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