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数字化转型,学会从现在看未来

2021/7/5 1:39:3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http://yunrun.com.cn/community/3874.html

若干年前西门子研究院的徐院长到宝钢做了次报告。在报告中,他提到了西门子的两种思维方式:从未来看现在,从现在看未来。刚才我突然意识到:我们在讨论数字化问题的时候,就有这两条思路。

“从未来看现在”,就是从未来的理想出发。工业4.0就是从未来着眼的,推崇流水线上的个性化定制。着眼于未来的时候,特别要注意一个问题:并不是技术上能做成的东西都值得做,关键是看技术是否具备经济性。


哲学上说:“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依据”。意思是说:在外因趋于成熟的时候,才能启动自身的工作。这也就是老子说的“顺应自然”。许多条件来自企业的外部:市场需求是不是强烈、供应链是否跟得上。企业能够掌控的只是自己的内因。外部条件不满足就急着干,就是蛮干。


外部条件的成熟与企业所处的行业和地域有关,早晚是不一样的。对许多企业来说,个性化定制的条件目前不成熟的,但钢铁行业却在几十年前做到了。因为钢铁行业的条件不一样:市场对钢铁材料的个性化要求高,产品跟踪容易(一炉钢、一块板坯、一卷钢),工艺切换简单(仅仅改变工艺参数)。创新往往发生在经济价值大、技术难度低的地方。这是规律的体现。我们要尊重规律。尊重规律的表现之一,就是要学会等待、等待条件的成熟。


根据我的观察,“从未来看现在”需要很强思维能力。我国具备这种思维能力的人太少了。以这种思维方式为主的时候,往往会带来失败。


我讲数字化转型的时候,也经常讲“从现在看未来”。也就是从当前的问题出发。对企业来说,当前的问题无非是质量问题、成本问题、安全管理问题、研发效率问题等。我发现,大家对这类话题更感兴趣,因为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比较容易落地。从现在的问题出发,就是从经济性出发。所以,“从现在看未来”更容易成功,应该是企业推进数字化转型的主流。


但是,中国企业家往往只是“看现在”,而不是“从现在看未来”。他们取得成功的原因,并不是眼光长远,而是执行力强、响应速度快。只有少数优秀企业家才有“从现在看未来”的能力。


所谓的“从现在看未来”,要从看得清楚的需求和市场出发,而不是空洞的技术概念出发。这是“现在”的立足点。“看未来”则是要看技术发展的潜力和前途:市场是不是越来越大、用户要求是不是越来越高。这样做规划,可以在保证价值驱动的前提下,做到价值越来越大。我在谈数字孪生、工业互联网的时候,都强调面向持续改进,就是符合这个原则的。


“看未来”需要远见卓识,而不是人云亦云。只谈所谓“伟大的意义”,就不是远见卓识而是空洞无物。因为大家都看好的东西,竞争往往特别激烈,成功的概率反而会低。


远见卓识往往是与企业自身的特点相关的:与自己的特点关联,才能避免恶性竞争。远见卓识往往是跨领域、跨层级的。比如,数字化建设要考虑业务的发展战略:企业的战略方向是什么,将来打算进军什么市场、做什么业务。正如某位学者说的:“不要只谈如何造战机,还要谈未来如何打仗”。预见,关键是对需求的预见。我们知道,跨领域、跨层级的计划难以制定,但这正是企业需要培养的能力。事实上,凡是核心竞争力,都是不太容易做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必须靠企业家自己想清楚。


“需求驱动”非常重要。对搞创新的人来说,再强调也不为过。有人可能会说:乔布斯开发智能手机的时候、马云做淘宝的时候,都没有需求啊!对于这种质疑,可以换种说法:这些人做创新的时候,需求已经存在了,只是普通人看不到。这些企业家的高明之处,在于能够洞察到别人看不到的需求。这些人并不是“从技术出发”:比如马云,他其实并不懂技术。洞悉市场的潜在需求,往往是企业家和创新人才最重要的能力。


我反对的是单纯从技术出发。比如,有人用了很多高技术建立了一个虚拟工厂。我的问题是:这个系统是做什么用呢?从这个系统出发,又能衍生出什么东西出来呢?需求想不清楚,就不要浪费资源了。

作者:郭朝晖(工学博士,教授级高工。企业研发一线工作20年;优也科技信息公司首席科学家;东北大学、上海交大等多所院校兼职教授。国内知名智库、走向智能研究院的发起人之一。原宝钢研究院首席研究员)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