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日子和清华大学萧德云教授有一番讨论,他说了一句非常有意思也很尖锐的话:“学术界把简单的东西复杂化,企业界则在努力把复杂的东西简单化,就此错过”。
按道理来讲,这似乎是一个相向而行的事情,两者本该在某处碰头才是,结果却完美地错过了。这个错过不是偶然的,而是根深蒂固、制度性的问题。根子不在表面交流不够,而在路线不同,道不同碰面就难了。只有解决了路线问题,才能真正实现学术界与企业界的交叉点。
先说说企业界,再说说学术界。
一、企业界:忙于事务,远离学术
说实在的,国内大多数企业对学术问题不太感兴趣。原因很简单:没时间、没机制、没激励。绝大多数工程师一辈子也没参加过任何学术会议。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没人支持、没人要求,也没人考核。整天忙于工程细节、项目进度、客户应付,脑袋里转的不是理论而是交付,不是问题意识而是生存压力。
国外的情况大不一样。你要在欧美做工程师,每年必须参加一到两次学术活动,不然KPI过不了。什么会议参加了,发言了没有,和哪些高校有联系,做了哪些交流,都是硬指标。长期完不成就可能被取消工程师资格。为什么?因为他们明白,不让工程师走出去、不断更新,他们的技术就会落后,企业也活不长。工程师不单单是为企业工作负责,而且要为具有法律权利的工程师协会负责,必须要完成工程师协会的考核指标,而这些考核指标主要目的在保证工程师的业务素质和学术的修养。这是工程师协会的主要任务。
中国的企业工程师没有这样的“倒逼机制”。所有考核指标都是由企业内部定的。而没有一个全国性、跨行业、具有法律权力的工程师协会,对技术水平的更新、对学术参与的激励和考核,做统一管理。要问什么时候才能建立这样一个机制?答案是:什么时候我们真正明白“不更新就是落后”的道理,什么时候就能动起来。
二、学术界:帽子驱动,拽词盛行
再说学术界,我们的考核指标几乎就是围着论文、帽子转。动不动就说“解决了某某重大科学问题”,可真打开那些所谓的“科学问题”,不少其实就是绕口令,一些自造的新词,让人读了半天不知道说了啥。直观意义全无,现实意义更谈不上。
笔者也审过不少本子,说实话,三个、四个科学问题一摞写下来,有的看起来洋洋洒洒,其实一句大白话就能讲清。可这些拽词儿的材料却能拿帽子、得基金,成了学术圈的风气。十年二十年下来,新一代科研人员也觉得这就是“学术常态”,根本不去追问:什么是真正的科学问题?什么是初心?什么是科研的意义?
对比上世纪的钱学森、华罗庚、郭永怀那一代,他们解决的问题都是真刀真枪的工程问题——两弹一星、核潜艇、导弹、农业高产……你说他们没计划、没方案?他们有的比现在更细更严。但他们没天天花时间写本子,更不靠帽子评优。
华罗庚先生下工厂教工人用“优选法”,把数据用到极致,改进流程、优化工艺。那不就是今天所谓“数字化转型”的工作吗?现在我们有计算机、有网络、有AI,结果应用得还不如当年的算盘和草纸深入。为啥?根子在于方向不对。
三、路线问题才是根本问题
所以,问题不是谁看不起谁,而是路线不一样。一个从复杂走向简单,一个从简单走向复杂,本来应该在中间碰头,但这条道根本没画交叉点。
说白了,如果企业界不鼓励工程师参与学术,工程就只能围着眼前转,不可能面向未来;如果学术界不对接工程问题,研究就会脱离实际,纸上谈兵。
要想两界结合,就要从路线设计上重新来。必须:
1、建立有权威的工程师协会,形成学术更新的制度化机制;
2、改革学术评价标准,鼓励解决真实工程问题的研究;
3、打通人事壁垒,鼓励“双栖”人才跨界流动;
4、鼓励“讲人话”的科学传播,打破高冷语言的藩篱。
学术界和企业界不能再“渐行渐远”,那是民族的悲哀、国家的灾难。要“相向而行”,路线必须对,交叉点必须建。否则说再多的合作、写再多的报告,都是虚的。
说到底,学术不是用来自娱自乐的,工程也不能当成任务打卡。两者结合得好,国家才有未来;结合不好,我们永远是看起来热闹,其实内里空洞。到了该换路线、建交叉点的时候了。
作者:冯恩波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