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谋炎: 年轻人的科技创造能力正在被“成功捷径”腐蚀

2019/7/21 0:01:26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http://yunrun.com.cn/community/2632.html

有博文讨论在科学上有没有“捷径”的问题。觉得这个问题触及到科学教育界的一个流行现象,在此用博文附和一下。仍然以电磁场理论为例。我接触过不少以电磁场理论为基础大学生、研究生,公平地说,其中多数人成绩相当好。少数研究生有很好的创造能力,对国外的新发展有较强的敏感性。但多数大学生、研究生不是这样。人们会发现,在电磁场、微波、天线这些相关的研究、发展机构中,几乎所有研究生无一不会使用国外引进的若干电磁场仿真软件,典型的是HFSS(高频结构仿真)。这可能不是导师安排要掌握的技能,而且事实上许多老师可能不会玩。这东西有用吗?肯定有用。如果你设计了一个微波电路,可先用AUTOCAD画出机械结构图,这个图能直接导入到HFSS中,利用HFSS完成仿真计算,例如得到你希望要的全套S-参数,对天线可以立即得到3-D方向性图。并且,可以将波导或微带中的电流分布图(反映能量流分布)形象地表现出来。这不正是你想要的吗?

可能你已经想到了,HFSS正是通向电磁场科学的一个“捷径”。入门一套软件操作方法,只要有师兄弟指点一下,一天或许就能搞定。练习几天,就成熟手。想想电磁场理论,繁杂的数学公式、多样的微波结构,那真是一条崎岖小路,天晓得那天得见光明。


在学校和研究所是如此,其直接效应在我国的若干研究所和公司中已经有充分表现。细心的读者会读到若干研究所和公司的宣传材料:引进了先进的仿真计算软件,掌握HFSS等设计工具......确实,仿真工具如果配合良好的原始设计,能够大大提升研发效率和进度。对管理者和非研发人员,仿真工具能够提供有高度显示性的结果,因此很容易产生出颠倒主次的附效应:原始设计常常被淡化,甚至认为,仿真工具能够代替设计。而事实上,只依靠仿真工具的“设计”,无需说只是一种仿制或复制。因为仿真逃不掉需要一个“原始设计”作为依据。应用中的设计图样都不会十分简单,尺寸参数很多,没有理论依据就能创造一个“原始设计”,如果不靠复制,就只能靠魔术或骗术。可以说,仿真或复制能够大行其道,就是因为有“捷径”可走。当然,如果国家对知识产权保护有更有效的政策措施,就不会有那么多“捷径”。


以笔者正在从事的微波雷达研发领域为例,我们看到,利益诱惑催生了各种各样的通往成功“捷径”,有合法的和非法的,这直接腐蚀了我们的创新能力。创造产品需要实实在在的技术,需要科学知识和技术的积累。特别是在高技术领域中创造有竞争力的产品,常常要求多领域的知识综合,肯定没有什么太容易的捷径。建议年轻研究者不要沉迷于五花八门的软件工具,而是把心思更多地放在至少深入一个专业领域,有所创造,才会有更确实的发展机会。

邹谋炎
作者:邹谋炎,中科院电子所研究员(退休)、博导,中国科学院大学岗位教授,北京华同微波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


成长中的高端民用微波产业
微波在雷达和通讯上的应用是总所周知的。在民用方面,微波炉已经走进了千家万户。所谓高端民用微波,或称高端商用微波,是指微波雷达、微波传感器等技术在交通、工业、医疗、公共安全等方面的应用。
 
中国在2004年就出现了使用测速雷达进行交通超速管理的报道,并在以后几年间陆续展开了大规模应用。现有的组装和生产雷达企业有十余家,基于雷达集成道路管理卡口和抓拍电子警察系统为主营的公司则有百家以上,雷达产值大致在亿元左右,而系统产值要翻十倍。这在民用微波领域算是一个小产业。如果以购买国外雷达头来生产组装雷达,其技术层次较易于进入。


工业用雷达的典型例子是雷达物位计。将它安装于大型物料塔罐的顶部,测量塔中物料的高度。要求的测量高度为40米或更高,而测量精度为毫米级。在中国市场上一段时间内,德国进口的物位计占主导地位,但在几年前国内模仿和自研的物位计逐步占据了取代地位,市场份额有几个亿。

 
随着智能交通、智慧城市等概念的提出,对雷达传感器用于交通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车流量检测器在中国市场上出现已有近十年的历史,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城市,有关部门进行了试验性应用,但实质性或规模化应用并未展开。这主要决定于国家,特别是这些城市的智能交通实施计划,以及对解决交通问题的策略性判断。从这个意义来说,可能更现实有效的是一种能够实现红绿灯自适应管理的传感器,用以提高城市交通的运行效率。如果发展出这样的雷达传感器,它的市场可能不低于目前其他的交通用雷达。这是我们当前正在努力的工作。

 
美国于2004年开始了汽车前向防撞雷达在长途公交上的规模化应用。现今中国道路上出现的进口高档车上有的已经安装了这样的雷达,具有防撞和自适应导航的功能。雷达工作于77GHz频率,测量距离超过150米,4度或更窄的双波束或3波束,使用线性调频或阶梯线性调频体制。规模化应用统计表明,雷达的应用能够有效地减少汽车在高速路上发生前向尾追碰撞的事故。国外雷达价格为2~3千美元,而作为防撞和自适应系统装到车上需要的技术较多,价格更高,因此在低档车上难以广泛应用。国内大学和研究所开展这方面的研究至少可以追溯到80年代末,前几年还不时出现某些零星报导,但没有成形的产品。然而,随着国内商用微波技术的进步,研发生产出低价汽车前向防撞雷达的可能性和现实性正在成熟。计划中的雷达使用47GHz频率,达到工艺上用分离微波器件可实施的上限。如果能够将雷达价格降低到1千美元以内,它的规模化应用应该可以期待。

 
由于救灾和反恐的需要,一种能够穿墙探测生命体移动甚至呼吸的雷达在国外已经商品化。这种雷达使用频率步跳式连续波(FSCW),作用距离可以达到15米,其距离分辨率和速度灵敏度较高。随着太赫兹技术越来越接近产品应用,在太赫兹上达到几个GHz的步跳相对容易,使得用宽的频率步跳达到高的距离分辨率成为可能。对于短距离(几十米以内)的应用情况,使用低功率的FSCW雷达比脉冲雷达有较多的优越性。原理上,FSCW雷达获得距离信息不依赖于目标移动,但结合多普勒效应以及断层反射效应可以发展出针对各种探测应用的不同雷达,具有更优秀的品质,例如非接触式临床监视和诊断、大型水坝及其他建筑体探伤、考古、地基或路基探测等。

 
微波成像是一个很有吸引力的领域。一个典型应用是在公共安全管理中取代X射线扫描仪,另一个应用是场景成像监测。若干研究机构和大学公布了原理样机,但实现规模化应用还需要进一步工作。


高端民用微波在中国的产品市场上刚刚初起,在这个领域内国内的研发能力普遍薄弱。国内市场上出现的、能够称为“自主研制”的测速雷达和FSK监测雷达迄今全部为笔者本人设计。大多数雷达生产企业使用国外的雷达头和企业发展的信号处理部件组装生产雷达,这是高端技术上整体落后的一个典型例子。笔者希望有更多的年轻研究者加进来,共同努力,提升自主创造能力,做出更多的“中国创造”。

 
年轻研究者可以发现,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领域:你创造的一个产品可能衍生出一个产业,甚至一个产业链,而这个领域可发展的产品非常多。这是一个有高度挑战性的领域:包含了微波理论和技术、雷达技术、和信号处理技术的最新进展,是电子信息技术领域中最受关注的前缘之一;包含了从理论、设计到工艺实现的全面要求。年轻研究者可以从一个应用产品学起,逐步弥补知识和技能,逐步学习理论和实际的结合方法,这是在书本上难以得到的。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