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我国自动化仪表工业奠基人王良楣先生

2019/3/8 18:05:15 人评论 次浏览 分类:文化长廊  文章地址:http://yunrun.com.cn/community/2399.html

王良楣先生是我国自动化仪表事业主要奠基人之一,是我国自动化仪表行业的首席专家,是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的主要创建人,深受我国自动化仪表行业和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同仁们的尊敬和爱戴。在文革之前我国仪表界把长春光机所王大珩先生、上海仪表所王良楣先生和天津大学王守融先生尊称为仪表三王,足见他在我国仪表学术和技术界的地位。一直以来,老同仁们都亲切地称呼他王所长。今天,作为当年曾受过他亲自教诲的一代青年,我们也已步入花甲之年,我们愿留下本文,缅怀尊敬的王所长,给后辈们留下为中国仪器仪表事业奋斗的学习楷模。

壮志酬国

王良楣先生1914年9月出生于河北省保定市。15岁初中毕业后离家去北平就读高中。当时的华北大地,备受外国欺侮,他目睹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野蛮侵略和旧社会的腐朽没落,忧国之情、救国之志使他热血沸腾,萌发了寻找报国之路。高中毕业后,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清华大学电机系。在节衣缩食借钱读书的艰苦环境中,他懂得了许多人生道理。1936年 以优异成绩毕业于清华大学电机系。在毕业欢送会上,他作了题为《大学生要站在国家振兴的前线》的演讲,感动了几百名即将走入社会的同学们。毕业后,时值日寇大肆侵华之际,他被安排去上海工作。在上海沦陷之际,随工作单位内迁重庆,先后在上川实业公司电工厂和复东电机厂工作,并在中央工业专科学校兼职执教。后到民国政府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任工务科长。

1945年春天,王良楣先生参加重庆国民政府的出国留学选拔考试。据王先生大学的老同学杨龙生先生回忆,他仅仅凭着一本英文的电工手册复习,在强手如云的考试中脱颖而出,以全优的成绩获得去美国学习的机会。特别令人敬佩的是,他一反中国留学生进入大学攻读学位的常规,在美国期间,先后在美国福克斯波罗(Foxboro)、 霍尼韦尔(Honeywell)、泰勒(Taylor)、 里诺(LdN)、贝克曼(Beckman) 等著名仪表公司实习考察。他潜心钻研,勤奋学习美国先进的设计、制造技术,力求深入地掌握和积累实用专业知识。还想方设法进入不对华人开放的工厂,多方搜集资料,直到1947年底实习结束时,他已满满收集了8箱技术资料和手抄笔记,以备回国所用。他刻苦学习的精神深深感动了许多美国同事,美国家仪表公司要他留下,给他晋级与优厚待遇,他婉言谢绝了。据王先生本人后来回忆,当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在霍尼韦尔公司就亲见苏联的工程师在测绘电子式长图记录仪,这正是建国初期在我国享有盛名的эⅡⅡ-09多点长图记录仪的鼻祖。

  
王良楣先生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和发展中国自动化仪表工业的壮志回到了祖国。当他载着丰收的喜悦踏上祖国大地时,等待他的却是另一番情景,当时国民政府的腐败很快使他的期望成为泡影。他虽被任命为从重庆迁到上海的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电工试验室主任,但试验室却在一座破旧仓库里,试验室只有几台“庚子赔款”的仪器。他领导10多名技术人员与技工,只能从事一些电工仪器的检验和修理,与回国时的愿望相去甚远。


新中国成立前夕,王良楣先生任中华民国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上海第三试验馆高压电力试验室主任。当时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取得了决定性胜利,使他看到了新中国诞生的曙光。他拒绝了当局送给他到台湾的飞机票,带头响应地下党组织的号召,率领职工积极参加护所,迎接解放。


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下半年, 王良楣先生被军管会任命为中央工业试验所第三试验馆馆长。当时第三试验馆有工业仪器、机电试验两个大组和一个车间,其中工业仪器组由他负责,开始正式进入仪器仪表领域。1954年上半年。成立了轻工业部上海科学研究所仪器仪表研究室,王良楣任主任。1956年10月16日,成立了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王良楣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这是我国仪器仪表行业第一个国家级研究所。发展中国的自中华仪表科学技术事业,正是王先生梦寐以求的愿望,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新中国的热望,驱使他毫不犹豫地承担了这个任务,真正开始有了他报国的“用武之地”,带领一大批技术人员和工人开创新中国的仪器仪表工业。


献丰伟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给予了他充分的信任,为王良楣先生创造了施展才智的良好平台,他也不负国望, 为我国的自动化仪表事业奋斗一生, 做出了开创性的丰功伟绩。
  
王良楣先生最大的贡献是创议并参与组建了我国第一个仪器仪表研究基地-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即后来的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1956年, 受第一机械工业部(简称一机部)指派,他参加制订国家第二个五年计划的仪器仪表发展规划工作。为了加速我国仪器仪表工业的发展,他极力向国务院创议建立我国的仪器仪表研究基地,得到了国家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接着他又与上海市有关工业部门起草拟了上海市仪器仪表工业发展规划(其中包括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的设计任务书)。1956年9月,一机部委派四局陆朱明处长率部分干部到上海,与王良楣一起主持筹建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工作。1956年10月16日,国务院批准以原轻工业部上海科学研究所的仪器仪表研究室为基础,组建成立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同时在上海徐家汇漕河泾(即现在的漕宝路103号)选一块荒地建设新所。这是我国仪表行业第一个国家级研究所,是我国自动化仪表和自动化技术发展史上的一个开创性里程碑。一机部四局陆朱明处长任所长,王良楣任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从此我国的的自动化仪表工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强烈的责任感和对新中国的热望,促使王良楣先生发挥艰苦创业的精神,他把研制仪表的工作看成自己生命的重要部分。他起早摸黑、夜以继日地和同事及助手们一起解决技术难题。在短短两年内带领科技人员研制成功我国仪表工业历史上第一台光学温度计,接着又研制出温湿度自动控制仪。由于成绩突出,他被评为1954年上海市劳动模范。第一机械工业部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成立之后,对他而言真是“鸟枪换炮”,正可大展宏图。他主持和组织全所科技人员,先后研制开发了许多我国第一代的工业检测仪表、 自动平衡显示仪表、气动单元组合调节仪表、电动单元组合调节仪表、数字式巡回检测装置及调节润等系列产品。又在机械部仪表局的领导和部署下,安排投入批量生产,为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建设提供了急需的自动化仪表。在当时的国际环境下,依靠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的精神,为中国自动化仪表工业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中国自动化仪表工业的创建和发展过程中,王良楣先生以专家身份参与了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多次参加国家科委自动化组主持的长远规划编制和我国仪器仪表工业发展规划的制订。1958年,在国家科委仪器组组织领导下的工业仪表标准化工作会议上,他与前辈专家朱良漪(1986~1993年期间曾是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长顾问)率先提出了工业仪表贯彻标准化、通用化、系列化和单元组合化的重要建议(即5406课题),要求积极组织工业仪表产品系列化设计和开发单元组合式仪表。王先生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部署各专业研究室科技人员,在做好技术准备的前提下,组织有关专业仪表制造厂参加,开展制订自动化仪表系列产品及主要部件的统一命名、编号和设计规范等工作,得到了仪表行业和用户的积极支持和配合。在机械部仪表局的领导下,他先后选择了水表、玻璃转子流量计、浮子式差压计、电磁流量计、气动执行机构与调节阀、自动平衡式显示仪表、动圈指示调节仪表、数字式显示仪表,以及气动单元组合仪表(QDZ系列)、电动单元组合仪表(DDZ系列)等10类仪表进行全国统一设计。这一多快好省的办法,促使我国自动化仪表行业面貌发生了迅速改观,大大促进了行业技术进步。当年范建文曾受王先生指派组织了全国电磁流量计统一设计组, 至今仍有相关企业人土深深怀念那段历史。


在中国自动化仪表工业发展战略上,王良楣先生经常教导我们:自动化仪表是工业的“大脑、五官和四肢”,要走在其他工业发展的前面;我们研究所要与制造厂、使用单位紧密结合,科研与生产相结合;要我们“立足本所,面向行业”,树立行业一盘棋思想;……这些战略思想,我们后辈始终贯彻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的工作中,把握着正确的工作方向。


1962年,王良楣先生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成立技术经济研究室,集中了部分技术骨干,对国内工业自动化和仪表的需求进行全面调查研究,按照主要大工业用户(钢、电、煤、化、油)为目标,深入用户企业,分组调研。而后在掌握各个工业生产过程的典型装置、控制系统及配套仪表需求的基础上,进行仪表产品综合分析,并在他的主持下整理编制了我国第一套工业自动化仪表产品的型谱系列及产品总体系,从整体上指导仪表制造厂“标准化、系列化、通用化”生产,改变了用户多头繁杂的仪表品种选择,对我国自动化仪表的科学技术发展与新产品的开发起到了有序的推动作用。


王良楣先生对国际上自动化和仪表的技术发展趋势十分敏锐。早在1964年他就看出了数字化技术必然会影响仪表和自动化的发展,做了调研和预研究的安排。他指导彭瑜先后就数字式传感器和直接数字控制(DDC)专门阅读大量的国外文献资料,写出调研分析报告。以后又提出并开展了振弦式压力传感器、压磁式称重传感器、光电编码器等课题研究。他还安排当时在不同研究室的甘和贵、叶新山和彭瑜组成DDC研究小组进行规划和探索。记得他对计算机的原理做了极为浅显的比喻,说将计算机执行任务时就好像人要吸烟,在取出香烟后,必须逐个搜索存贮空间,找到火柴,才能实现点火。这对当时刚刚接触数字计算机的我们都有很好的启发。


1966年,王良楣先生响应党中央“好兵好枪支援三线建设”的号召,毅然放弃了在上海的优越工作条件和生活环境,带领一批技术骨干创建了我国第二个国家级仪表科研基地-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并任所长兼总工程师。重庆所建成后,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与上海所并驾齐驱,成了中国仪表工业的两大支柱。也为在西南地区建立我国新的自动化仪表基地做出重大贡献。


为保证我国自动化仪表工业发展后继有人,王良楣先生十分重视培养年轻人,这方面的最重要决策之一是在1958年,为满足当时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的发展需要,在他的倡议下,给国家有关部门写报告,要求在上海高校招生中招收高中毕业生,委托有关学校与本所合作培养,毕业后全部到所工作。国家很快批复同意。于是在1958年的高考招生中选招了40名学生,组建了一个班,名称为“ 工业仪表与自动装置专修科”,简称“仪专”,委托上海机械学院培养。为了保证教育质量,他亲自审定教学大纲,选派本所最好的研究人员来当老师,他自己还两次亲自来学校作报告,从什么是仪器仪表、在工业上起什么作用讲起,谈到我国的仪表如何落后、国外如何先进,我们仪表所要迅速发展,急需科技人员.....。他告知仪专班的学生,部局领导非常关心,所领导很重视,希望同学们努力学习,将来为仪表事业作贡献。王所长的话对大家教育很大,毫不夸大地说,对这些同学以后一生的工作起了关键意义的作用。毕业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很多学生成长为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的各级领导和各专业领域的专家,成为行业决策、行业规划和科技攻关的骨干。“仪专班”全体学生也兑现了他们“为仪专班争气”的诺言,为王所长和所领导的正确决策争了气,成为我国仪表事业的一代接班人。


王良楣先生一生还参加过大量专业书籍的编著,主编过《自动化丛书》、《电机工程手册-仪器仪表分册》、《大百科全书机械卷》、《自动化仪表手册》、《英日汉仪器仪表词典》等,为仪表行业留下了许多宝贵的专业著作。


红心向党

新中国成立前,在中华民国经济部中央工业试验所工作期间,王良楣先生经受了旧社会的苦楚和沧桑。新中国成立后,他看到了新中国的无限希望,亲身感受到党和政府对他的信任和关怀。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他热爱党、服从党的领导,忠诚党的事业,努力完成好国家交给他的每一项工作。

即使在逆境中,他也始终相信党,相信广大干部群众,坚信是非一定会澄清,表现出一位老知识分子对党对人民的信任和忠诚。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王良楣先生毫无怨言,坚决拥护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拥护改革开放。党和政府仍委他以重任,担任机电部仪表局总工程师,指导我国仪器仪表行业技术工作。他一如既往,把自己的全部身心和精力无私地奉献给了我国的仪器仪表事业。1986年,王先生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实现了他30年的宿愿。


后辈楷模

王良楣先生在家作为父亲,为子女们做出了廉洁奉公、作风正派、严格要求的好榜样。他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工作期间,因家离所很远,上下班有车接送, 开车的是曹德棵师傅。有一天儿子王存民上学要迟到了,曹师傅用车把他送到学校,后来这件事被王所长知道了,对儿子进行了严厉的教育,以后不准。在北京工作期间,王先生爱人70岁生日,要拍一张全家福照片,照相馆路远,家人想用他的车子,他坚决不同意,带着家人乘公交车前往。 在北京他带了四个博士究生,学生们要感谢他,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曾勉励儿女们:一个人没有点献身精神,即使各方面条件都具备了,也很难有所造就,期望他们都能有出息。

王良楣先生身为高级干部和高级专家,但他生活简朴、严于律己。他一直住在北京德胜门外机械部自动化所家属院的普通房子内。范建文出差北京去看望他时,家里装饰非常简陋,接待用的书房很小。生活上他从不向组织提任何高要求,也从不允许他的家人利用他的影响办事,哪怕是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他的表率作用,给了我们很大的影响和教育,终生难忘。


王良楣先生从青年时代起就充满正气,向往新的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他一直坚定不移地追随中国共产党,倾其全力为建设社会主义而奋斗。即使受到无端冲击,他也一直相信群众、相信党,平反后顾全大局,从无怨言,表现了热爱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坚定性,这是他最难能可贵、值得学习的。


王良楣先生在从事仪器仪表技术工作时,非常注重实践,常与同事们一起干活,一点没有架子。从美国学习回来后,他与10多名技术人员与技工从事电表检验,修理电工仪器。当时研究一种仪表用游丝,他亲自动手和大家一起研究拉丝工艺技术,结果搞成功了,很开心。自从1956年上海仪器仪表科学研究所成立后,他担任了领导,管理全所技术业务工作,他以自身的精湛造谐和高尚素质,培养了研究所良好的科研作风、踏实苦干的钻研精神,带领全所科技人员为我国研发了第一代自动化仪表,为仪表工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简短结语

以上记述的点点滴滴,只是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能收集到的史料和王老同事的一些亲身的感受,挂一漏万在所难免。 不过从中我们完全可以得出以下结论:王良楣先生终其一生为我国的仪表和自动化工业和技术的发展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他是一位有理想、有抱负,以投身工业发展强国富民为己任的技术专家!他是一位从不计较个人得失,德高望重,值得我们后辈敬仰学习的楷模!让我们永远铭记他!

附:王良楣任职一览

历任一机部上海热工仪表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兼总工程师,一机部重庆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长兼总工程师,一机部机械院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副所长,国家仪器仪表工业总局总工程师及中国仪器仪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计量测试学会副理事长等职,并先后当选为上海市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四届人民代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届、第五届人民代表,国家科委发明评选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六届、第七届委员会委员。

作者:范建文、彭瑜、张光平
范建文,男,1939年3月生,上海市人,毕业于上海机械学院(现上海理工大学)。1958年9月参加工作。曾任机电部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所所长,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发表论文《内磁式涡轮流量变送器》《用音速喷嘴测量气体流量的湿度修正》《实行所长负责制后,如何当所长》等。

彭瑜,男,1938年生,1960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动力系。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工业过程控制系统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开发的兴趣集中在现场总线、工业以太网、MES、无线短程网的开发和工业应用、智能制造和数字化工厂等。中国自动化学会仪表和装置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上海市自动化学会荣誉理事,中国仪器仪表学会专家委员会委员,PLCopen国际组织中国委员会荣誉主席,PowerLink中国用户协会理事长。


张光平,女,高级工程师。1952年12月生于上海,1969年1月参加工作,1977年1月毕业于上海科技大学半导体器件专业。1983年7月入上海工业自动化仪表研究院工作,后任院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副院长。


飞鸿踏雪泥》收录的文章多是以第一人称记述,是我国仪表和自动化人的亲身经历、亲手所为、亲眼所见,这些文稿、照片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我国仪表和自动化事业发展历史的宝贵素材。一篇篇文稿饱含深情的记录着历史,一张张凝聚并唤起记忆的老照片,将我们的思绪带回到了60多年历史进程中。那些曾经的人和事,不仅让人们领悟了历史赋予的深意,更让人们体会到在“人”“事”之中所蕴含的规律和精神。


但是,仪表人的故事能进入报纸、杂志、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的却不多,“会道的一缕藕丝牵大象,盲修者千钧铁杆打苍蝇”,仪表自动化专业就是这一缕细细的藕丝,仪表自动化人常常成为幕后英雄,容易被世人遗忘,其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也有可能随风飘散。

相关仪表推荐

共有访客发表了评论 网友评论

  客户姓名:
邮箱或QQ:
验证码: 看不清楚?